本集重點
  1. 高品質工作=花費時間 X 專注程度,愈能專注,就愈能得到深度工作的能力。
  2. 深度工作是指能不分心做事,能把腦力、認知推到極限,可以做創新跟有價值的工作;淺薄工作則不需要太花腦力與注意力,偏向後勤跟支援類型的任務。
  3. 想要展開深度工作,首先要決定地點、時間,其次是訂定深度工作的規則,最後是要設法維持專注的樣態。
出版社:時報出版 買書去

本集內容

(Tips:需要影片字幕的話,請打開播放器右下點擊「CC」)

你是不是也常無意識地查email、滑臉書、追劇到半夜呢?如果是的話,這次的《新書快讀》就很適合你,我們這次選了時報出版的系列書《深度工作力》《深度數位大掃除》和最新的《沒有Email的世界》。這幾本書討論的都是一個貫穿的主題:科技對工作和生活有什麼影響,非常推薦大家去閱讀。

作者卡爾.紐波特(Cal Newport)是麻省理工博士,也是喬治城大學電腦科學系副教授。他建立部落格Study Hacks,提供學習、工作與人生成功的方法,在網站提出「深度工作力」的詞彙後,受到大幅回響,出了大約7本書。

本書適合

1.上班族:如果你上班時間都開著inbox當待機畫面,這些書會讓你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。

2.主管:如果你常常忙著要回應各式email、即時通訊,並認為這就是主管的工作;或者,你需要即時掌握每個成員的進度,也可以從中得到不少想法。

3.所有人:現代人的生活已經和科技相連,要是下班後陷入盲目滑手機、追劇的沙發生活,未必是最好的放鬆方式,讓我們開始吧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大家好,我是《經理人月刊》副總編輯張玉琦,今天要分享3本書,包含《深度工作力》《深度數位大掃除》以及《沒有 Email 的世界》。在《深度工作力》當中,作者他有個重要的方程式,也是這本書的核心論點,他認為高品質的工作=花費時間 X 專注程度。所以你愈能專注,就愈能得到深度工作的能力

深度工作與淺薄工作有什麼差別?深度工作指的是,你能在不用分心的狀態做事,能把你的腦力、認知推到極限,所以你可以做很多創新跟有價值的工作;相對來說,淺薄工作不需要太花腦力,偏向後勤跟支援類型的任務,你可能會在注意力較分散時去做

作者在書中認為,知識工作者愈來愈常以淺薄工作取代深度工作,原因在於我們常在工作中,一直不停地要回email、不停地接到即時通訊,注意力會來回跳來跳去,受到很大干擾而影響工作。

淺薄工作難以專心,關鍵在於注意力殘留

在書有個實驗,將受試者分成A、B兩組,A組先做一項工作,做到一半會被打斷,跳去做另外一件工作,再回來完成本來的工作;B組則先從頭到尾做一項工作,結束之後再接著做下一項,哪一組的工作品質會比較好?我相信就算你不是實驗者,也一定知道答案是B組,為什麼?

這個實驗的核心,就是在講注意力的殘留,如果你實驗到中間,注意力跳去第二個工作,再跳回來時,你的注意力會稍稍地留在前一項工作,所以回來後還需要一點點時間,才能夠把自己拉回來。注意力殘留的程度愈高,就會愈影響你的工作品質,你可以想像,像淺薄工作這樣子,注意力跳來跳去,很容易在各項工作都發生注意力殘留,導致工作品質下降。

現代人的大規模淺薄工作,集體的分心文化

作者認為有我們普遍淺薄工作,有幾個原因:

1.無法衡量分心的危害:你很難想像,每天回email、回即時通訊,它對你造成的影響、負面的效果是什麼,這是我們難以衡量的。

2.太習慣連線文化:像前面提到,你是不是也常常用email的inbox當工作畫面?因為你會認為有事情就要馬上回,有事情要馬上知道。這樣子的連線文化,其實會讓你很習慣地、被動地回應所有丟給你的訊息。

3.誤解忙碌等於生產力:你會認為每天都好忙,每天一直回email,好像處理了很多事情,好像很有生產力,但是你卻忽略了去衡量,自己有沒有真正深度工作,完成一些比較重要的事情。

4.不想錯過任何事情:這是種網路的狂熱,你可能經常地檢查社群媒體,不想錯過網路上任何動態。當你不想錯過任何更新、新消息時,就會造成現在這種 大規模的分心文化。

反過來講,深度工作有什麼好處?可以從3個面向來討論。

1.心流效應:當你非常專注在投入工作時,會產生心理學上叫作心流的效應,讓你感覺渾然忘我地愉快。

2.順應大腦本性:從神經學來看,我們的大腦也不喜歡注意力一直跳來跳去,你不斷分心其實是會對大腦產生危害。

3.獲得掌控權:第三個比較哲學性,如果你能深度工作,會覺得你對自己的工作比較有掌控權,這種自主的感覺會給你一種好的感受。總結而言,作者認為,深度工作是美好生活的必要條件。

深度工作4種模式

要怎樣才能進入深度工作?作者認為,你必須要先確認你的工作哲學是什麼,它有4種模式。

1.修道院式:這是比較像小說家,需要深度工作時,就把自己關到修道院裡,類似閉關型的深度工作。

2.雙模式:你可以想像成學校的教授,他在學期當中做教學型工作,但也許寒暑假時,會有一個周期可以做深度的工作。你定義農閒、農忙時,就是深度跟淺薄工作的周期。

3.節奏式:像是典型的辦公室、朝九晚五的工作,你可以提早一點進辦公室,把早上8點到10點定義為深度工作時間,10點到12點就可以回email和訊息,劃為淺薄工作的時間,定義你的工作時間帶就是節奏式。

4.記者式:作者這種非常厲害,因為記者需要隨時隨地、找到時間就要深度工作,如果你隨時有一小段空檔,而且有辦法很快進入狀態的話,就會進入深度工作。

3步驟,展開深度工作儀式

決定了你的工作哲學之後,接下來我們討論,要如何建立深度工作的儀式。

1.決定地點、時間:首先你得決定,要在哪裡深度工作、時間有多長。前面有個方程式(深度工作=專注程度 X 工作時間),因為你的腦汁會用盡,其實是無法一天8小時都在深度工作,一定會有一段固定的期限,所以事先決定時間,像是2個小時。

2.深度工作的規則:在深度工作期間裡,需要訂定規則。比如,這段期間內你不上網、不做什麼事情,或是這段期間的目標,像是一定要完成這份報告、一定要寫多少字,才會結束。

3.維持專注的樣態:你要如何支援,你進行與維持深度工作的樣態,比如,你的作息要怎麼規定,你的飲食要怎麼進行,要確保擁有可以支援深度工作的資源。

書裡有幾個激烈的手段,像有人花錢訂了總統套房,因為非常地貴,所以一進去就會知道,每一分每一秒都非常價值連城,必須趕快投入深度工作;還有人買了飛機票,利用飛機從A點到B點這段旅程深度工作,下飛機再買回程的票,開始另一段深度工作;還有一種比較常見,就像你突然要完成一件事情,會帶著筆電關進旅館小房間,或去比較沒人的咖啡廳,戴著耳機就開始工作。

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邊,我們在下一集的節目中,會談進行完深度工作後,要有關機儀式,來補充你的精力跟注意力,謝謝。

▶點此購書去


▶點此購書去


▶點此購書去

‧Icon images in the video are all from Flaticon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