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來看一些有效(和無效)解讀數字的實際案例。從一則讓人感到震驚的統計數字開始看起:
美國政府為了鼓勵孩子們每天吃至少五樣蔬果,開始了一個名為「一天 5 樣」(5 A Day campaign)的宣傳計畫。麥當勞的宣傳花費比此計畫多了 350 倍。
任何讀到上述文字的人,都會認為速食界龍頭麥當勞的宣傳經費比美國政府多出太多了吧。畢竟那是我們唯一看到的資訊——350 倍看似非常多。我們知道速食餐飲業者有龐大的行銷經費,也知道他們花的比健康為導向的宣傳費用多了不少,但 20 倍、143 倍、或 350 倍,到底差別在哪呢?
技巧 1:量太大會讓人心理麻木!請把數字換算成時間
當數字越大,我們對數字的敏感度也會越來越低。心理學家稱此現象為「物質心理上的麻木感」(psychophysical numbness)。當數字從 10 跳到 20 時,這里程碑似乎顯得很重要。但當數字從 340 同樣增加 10,來到 350 時,雖然增加的數目相同,但卻毫無感覺⋯⋯這就是所謂的麻木。
我們相信你能使用心理學原則來幫助人們理解數字並做出正確判斷。而這就需要正確地詮釋數字。
有許多方式能翻譯不同的語言;有些方式能更有效地詮釋出原文的意義、有些方式可能更加精確、甚至有一些方式可能更加優美。在詮釋數字時也是如此。請看以下兩個不同的詮釋上述資訊的方式:
對照組 ①:倍數轉換成時間
詮釋 B 比較優秀。比起花費多少,我們在乎的重點是孩童。在轉換經費到時間後,以時間來詮釋 350 倍似乎能讓我們更進入狀況。
但詮釋 B 也還是有進步空間。5 小時又 50 分鐘是一段很長的時間,而孩子通常不會一次看如此久的電視廣告。在看電視時,廣告並不是連續不間斷的播放,而是夾在節目之中、不斷重播。在領悟到這一點之後,以下的詮釋 D 便包含了這樣的見解。
對照組 ②:時間要考慮合理性
用天數來計算數字似乎比較容易理解。我們知道 1 天有多長,而且也知道 1 年有多長。就連很小的小朋友也知道在每一次過生日之間,會經過非常久的時間。在任何時候,只要能將數字轉換成日期或天數,就能使用早就了解的單位來計算那些數字。畢竟每個人都了解日期吧。
關於麥當勞的數字詮釋,點出了重點:雖然大腦無法即刻對「多出 112 倍」、或是「100 萬」這樣的數字做出反應,但在接受過多年教育和文化的心目中,對於這樣的數字,還是有一定的概念。
因此,在將 112 轉換成時間(1 小時又 52 分鐘)或是天數(幾乎 4 個月)之後,我們還是能了解並做出選擇。在使用上述原則多年後,我們相信幾乎所有艱澀的數字都有相對好懂的類比,能詮釋為更容易記憶、使用、以及和他人討論的方式。
技巧 2:明明是 Top 1 卻感覺沒什麼了不起?請用不同方式做比較
當受眾認為「你只比競爭對手好那麼一點點」,但數字卻明確顯示你比他人都傑出非常多時,該如何說服受眾做出正確選擇?
你或許在學校學過,尼羅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,但亞馬遜河卻是水流量最大的。這或許只讓你認為這兩條河同樣不凡;它們都在各自的領域稱霸。然而實際上,做為世界第一長的河流,尼羅河只比亞馬遜長了一點點——在特定測量算法中,它甚至不是世界第一,但無論用任何測量方式,亞馬遜河都是最大、最寬、和水流量最多的。
① 刻意降低第一名的優勢再做比較
亞馬遜河是世界上最大的河流,遠超其他河流。在世界上最大的 11 條河流中,有 4 條會流進亞馬遜河。就算將其他 7 條世界上最大的河流——包含剛果河、恆河、以及長江——都併在一起,亞馬遜河仍然較大。
有注意到我們的做法嗎?我們將其他相對可敬的對手相加、並展現出亞馬遜河還是能超越他們。
若是將此原則應用在汽車行業, 請聚焦於特斯拉(Tesla)。此公司的投資人深信它具備改革的潛力;在 2021 年時,特斯拉的市值比它的競爭者(包含通用汽車、福特、豐田、本田和福斯)加起來都高。
② 和截然不同的事物做比較
有時,光是比眼下的競爭對手更傑出還不夠。你可能需要將數字與截然不同的事物相比。
無論加州的經濟狀況比其他州好得再多,對於一個單獨的州的經濟實力想像還是有限。但假如想像加州以一個獨立國家的身份,參與經濟高峰會、並可以和其他世界大國平起平坐,我們對於它的影響力就會豁然開朗。
在 2020 年,蘋果(Apple)市值一度達到 2 兆多美元。假如蘋果是一個國家,它的股東是國民,而其國民的經濟來源僅限於蘋果股票,蘋果的總財產仍會領先世界上 171 個國家中的 150 個,包含挪威、南非、泰國和沙烏地阿拉伯。
第一則統計數字看似毫不稀奇。我們知道農業是經濟體中的一環,而 14.5% 也看似不多。然而,當《紐約客》(New Yorker)雜誌記者泰德.佛蘭茲(Ted Friend)向我們提出「假如牛是一個國家」的挑戰時,正面迎戰畜牧業似乎是難以避免的責任。
(本文出自《用數字說出好故事》,商業周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