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求理想生活不用等到退休!打破 3大迷思,用「Ikigai」建立有價值、有目標的生活重心

2023/08/23
Y Chen
退休生活不一定代表再也沒有新的嘗試,打破常見的 3 大「退休」迷思,用 Ikagai 的概念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
努力求學、認真工作,接著享受退休生活,這是聽起來相當正常的人生路徑,但這樣真的是確保通往幸福、滿足的唯一道路嗎?暢銷書作家喬治・耶爾吉安(George Jerjian)告訴《CNBC》,人生並非只能走線性的方式,工作者不需要等到從職場後退下,才可以過著想要的生活;反過來說,退休一樣不代表一切停止、再也沒有新的嘗試、新的關係。

耶爾吉安 52 歲時,因為發現腫瘤而被迫退休,所幸手術成功、身體復原,然而經過 10 年時間,他發現精力衰退、人生失去方向,於是在 62 歲時又創立了退休顧問公司。他指出,當人們想要充實度過退休生活,那麼最好的方式為:打破迷思,接著運用「Ikigai」(生き甲斐,字面翻譯為「生命的意義」(the reason of being),源自於日本哲學的思考方法)的概念,尋找專屬的目標。

【延伸學習】 為什麼「做你熱愛的事」不是最好的職涯建議?為你影音導讀:《別做熱愛的事,要做真實的自己》

年紀增長不該成為停滯理由,常見的 3 大「退休」迷思

迷思 1:年紀漸增,學習不如以往

線性人生之外,耶爾吉安還提出了 3 個常見、對於退休的誤解。首先,多數人可能認為年紀愈大、就難再學新知識或挑戰新的事情,然而大腦是需要鍛鍊的肌肉,當抱持這個迷思時,自然會覺得自己很難再擁抱未曾嘗試過的事物。繼續深入你原本就興趣的事物,無論是園藝、編織,還是與他人交流,都是很好的作法。

迷思 2:最輝煌的時期,只能走下坡

許多人習慣性認為,青壯年時代是自己一生最輝煌的時期,如同食物的最佳賞味期限,過了這個階段便會「走味」。史丹佛大學長壽中心指出,隨著醫療技術進步,當前 5 歲的孩童有一半會活過 100 歲;在漫長的人生中,勢必面臨到不同的人生階段 —— 無論是轉職、創業或是退休,都圍繞在找尋自己的人生目標。

而「終身學習」是在不同階段都同樣受用的觀念,為鼓勵「終生學習」的重要,史丹佛長壽中心開辦了名為「Stanford Continuing Studies」的學習社區,多年來輔導了超過 1 萬 6000 名「學員」,幫助他們過渡到人生的新階段;這群學生年齡涵蓋 18 – 100 歲,平均年齡為 41 歲。其中一位學員在 80 歲時加入計畫、直到 91 歲時,成功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兒童小說。

迷思 3:閉口不談最後的日子

最後,耶爾吉安提醒別避而不談死亡。當我們能夠把時間會逐漸遞減的事實,好好放在心中的話,會更活在當下。他進一步補充,謹記死亡的存在,消除了他生活中的盲目與不切實際的擔憂,反而更能夠專心投入於更重要的事情

讓自己放鬆、又能持續進步,用 Ikigai 概念找到退休後重心

導正好觀念之後,讓不少退休族感到困擾的下一步,通常是「那我究竟要做什麼?」耶爾吉安推薦使用「Ikigai」的概念,幫助自己找到退休後的目標。《MarketWatch》寫道,這個日文單字意味著存在的理由,是你喜歡的東西(你的激情所在)、你擅長什麼(你的志業)、你能為世界做什麼貢獻(你的使命),以及你可以得到什麼報酬的交集。

具體判斷某項興趣、活動是否符合為自己的 Ikigai,可藉由回答以下 5 個問題,看有沒有全部獲得正面的答案:
1. 這件事情是否讓你從基礎做起,並能不斷進步?
2. 這件事情是否讓你感受到放鬆嗎?
3. 這件事情是否以和諧和可持續性為目標呢?
4. 這件事情是否能讓你享受的細節或小事?
5. 這件事情是否能讓你專注於當下?

《MarketWatch》採訪了一位奉行 Ikigai 的退休者,他原本認為退休只要有足夠的錢,就可以過得很好,卻在退休後發現,在沒有目標的情況下,即便生活無虞,還是陷入相當挫折的情緒。 當他找到自己的 Ikagai、並嘗試分享觀念、擔任他人的退休教練後,他開始為自己創造充實且有意義的生活方式。這位退休者也分享找到 Ikigai 的小訣竅,透過詢問身邊的家人與朋友,會獲得自己無法看見的見解或具體事蹟,幫助你釐清自己存在的理由。

參考資料:CNBC(1)CNBC(2)MarketWatchStanford Report

上一篇
逾 5 成受訪者曾覺得「沒人懂自己」!掌握 3 種人際關係,培養對自己有益的社交|《重啟人生》
下一篇
助巴菲特戰勝簡報、演講心魔!卡內基的人際溝通學 3 堂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