拒絕朋友,你會說「我做不到」還是「我不想做」?懂了之後,心理更輕鬆|《懂了以後更輕鬆的心理學》

2022/12/08
金惠英、李洙蘭
對於別人的請求怎麼婉拒才妥當?「拒絕的時候,務必要把結論放在前面,明確地表達回絕之意」才是真體貼。

就算是勇於開口拒絕的人,事後也難以立刻釋懷,情感一定會產生波動。假如希望自己在拒絕他人時能稍微輕鬆一點,那麼建議你先審視一下自己在哪些情況下,或者基於何種需求和恐懼,特別難以開口向他人推辭。是不是為了逃避恐懼、滿足欲望,所以選擇「答應他人請求」這種最簡單的途徑?又或是你現在就在後悔、不滿的泥淖中苦苦掙扎呢?

即使掌握了個人因素,一時之間也很難改變。如果你屬於這種類型,不妨謹記接下來的幾項關鍵技巧,然後加以練習、活用。 「拒絕的時候,務必要把結論放在前面,明確地表達回絕之意」 ,例如收到不想答應的委託時,一開始就要把話說清楚。若對方追問理由,只要簡單扼要地說明即可,接著再傳達出自己沒能應允的遺憾。

拒絕時最糟糕的情況,就是讓對方持續抱有希望。如果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來包裝,反而讓對方心懷期待,不如明確地拒絕提案,讓對方能盡快尋找其他對策。這種方式,或許才是真正的體貼。

不僅僅是工作,在人際關係方面,假如知道某人對自己懷有好感,但自己無意讓關係進一步發展時,最好能明確表達拒絕之意。一拖再拖、坐等對方自己摸摸鼻子放棄的心態,很可能是因為不想讓自己變成壞人,或者是打算把對方當成備胎。如果不知道該怎麼回絕,就試著把立場互換,思考一下自己會希望對方怎麼做。

【延伸閱讀】我們抗拒改變,理智過不去?為你影音導讀《學會改變》

假如我是他的話,會想要被「凌遲」嗎?答案應該是否定的。在工作或人際關係上碰到難以推辭的狀況時,不妨試試看「換位思考」,如此一來,或許更能理解自己的拒絕不是壞事,反倒是得以顧全雙方的舉動。

拒絕他人時,經常會擔心對方會不會覺得我很無情、彼此的關係會不會因此決裂,或者對方是否會認為我能力不足。整體而言,對方很少會產生我們預想的負面感受。當然,有時就算我們考慮到各種情況,鄭重地予以拒絕,但對方還是會失望,甚至顯露出不友善的態度。這種時候,我們必須提醒自己,對方的行為、反應與我無關,我們無法連他人的情緒都一併扛起。

把拒絕變成選擇,嘗試轉換觀點

實在難以開口表達拒絕之意時,觀察自己內心的思維模式,才是最接近問題核心的解決方法吧?為了減輕回絕、推卻時的負擔感,建議轉換一下自己對「拒絕」的觀點。

第一, 不是無法拒絕他人,而是自己難以放下心中渴望的事物。 仔細回想一下前文提到的原因,會發現不管是哪一種情況,其實裡頭都藏著自己的渴望:希望被當成好人、想要獲得認可與關愛、不想讓對方受傷,或者想為他人提供協助等。追根究柢,之所以無法拒絕他人,是因為自己內心渴求的事物,與是否答應對方的要求息息相關。

最近,萬能博士接到非常吸引人的合作提案,雖然超過她的能力範圍,卻很難開口拒絕對方。在仔細想過一遍之後,才發現裡面藏有萬能博士的個人欲望─因為提案十分有趣,所以內心不想放棄。於是,她領悟到了自己並非不懂得拒絕,而是根本放不下透過該合作案可能獲得的利益。假如能釐清自己足以承擔的範圍和渴望的事物,並且權衡其中的利弊,或許就能更明確地表達拒絕之意。

第二, 把拒絕變成選擇,嘗試轉換觀點。 難以拒絕的時候,就是關係到個人渴望的時刻。如果能清楚分辨自己的需求,拒絕就不再只是從「應允」或「推卻」之間二選一,而是站在滿足個人渴望的角度去做判斷。如此一來,「我」就會成為選擇的主體,責怪他人或推卸責任等情況也會跟著減少。

讓我們來看一個與「拒絕用語」和「控制感」有關的有趣實驗吧!根據喬治亞大學凡妮莎.帕特里克(Vanessa M. Patrick)教授與同事進行的實驗,在表達拒絕時,「我不要」(I don’t)和「我不能」(I can’t)這兩句用語,會在行為上顯現出差異。研究人員提供垃圾食物給有減重計畫的實驗參加者,並且讓其中一組在拒絕時說「我不吃」,而另一組則是回答「我不能吃」,接著在實驗過程裡反覆地練習。

實驗結束後,研究人員讓每位受試者自行挑選一樣小點心做為謝禮:其中一個籃子,裝的是高卡路里的巧克力棒,另外一個籃子,則裝有健康的穀物棒。研究結果顯示,回答「我不吃」的組別,選擇穀物棒的比率明顯較高;而強調「我不能吃」的組別,選擇高卡路里巧克力棒的比率,幾乎比另一組高出兩倍。換句話說,「我不要」這句話充滿了自我控制感,但「我不能」這句話,卻讓人有種受到外部因素影響的感覺。

只是選擇不同的拒絕用語,實驗結果卻令人驚訝。反覆表示「我不要」後,感覺自我控制和權限都獲得強化,最後在不知不覺間,做出更多與個人目標一致的行為。相反的,一再強調「我不能」,就會更切身體會到無力感,在真的被賦予選擇權時,反而失去了自制能力,最終做出與個人目標不符的舉動。

當我們表示拒絕時,如果說「抱歉,我做不到」,就會覺得是外部壓力或因素導致自己無能為力,因此,開口「拒絕」就會變得十分困難,讓人下意識想要逃避。反之,如果說 「抱歉,我沒有意願」 ,就會有一種操之在我的感覺,回應時也較能理直氣壯。

關鍵就在於看待「拒絕」一事的角度。當然,我們也可以說:「有點困難,我沒辦法。」但重要的是,不要認為自己是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才拒絕對方,而是手中握有控制權,幾經考慮後才予以回絕。如此一來,開口拒絕他人時,才會變得更加輕鬆、容易。此外,在那之後的行動與責任,也會回歸到自己身上,不至於陷入怨天尤人或自我譴責的地步。

漫心有一次心不甘情不願地參與了一場飯局,和預想中的一樣,用餐期間她一直感到不自在,覺得是在浪費時間。但仔細想想,她發現自己的內心一方面想拒絕應酬,一方面又懷有「不妨出去看看」的想法。「說不定會很有趣」、「也許會成為很棒的經驗」,這樣的想法,讓漫心自發性地做出了選擇。

因此,答應出席聚會的責任在我,感受到的尷尬也應該由我承擔。在轉換觀點之後,先前沒能婉拒邀約的負面情緒隨即煙消雲散。此外,漫心也明確地訂立出原則:無論心中抱有何種期待,如果席間的各種不自在會讓人難以忍受,就應該選擇不出席。

當然,不可能每次都有辦法清楚分辨,然後果斷地拒絕對方,無法立刻認知、馬上做出判斷也沒關係。只要多累積幾次經驗,反覆地思考和理解自我,像是在什麼時候會覺得開口推辭很困難、內心有什麼樣的想法會干擾判斷、我應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⋯⋯等,就能漸漸掌握心中的拒絕基準。

我們不可能總是忠於自己的需求,或許人生就是如此吧?有時也要考慮到對方的狀態或團體的規範。假如不得已必須違背個人心意,答應他人的請求,那麼希望大家能換個角度思考,想想「這些都是我的選擇」。唯有如此,才能不在過程中怨天尤人,以灑脫的心態把事情做好,不是嗎?
到底,以自我理解為基礎,制定出標準與原則,並且無論是拒絕或應允,都由自己做出判斷、擔起全責─這些,才是能讓拒絕變得更輕鬆、更容易的關鍵。

實踐看看吧:輕鬆婉拒難以推辭的請託!

1.觀察自己在面對拒絕時的內在欲望

不要單純地覺得「很難拒絕」,而是要確認自己內心是否有期待被滿足的某種渴望。

2.轉換觀點,將拒絕或應允視為我的「選擇」

嘗試改變思考方式,亦即接受或拒絕不是出於無可奈何,而是根據個人需求和想法做出的選擇。

3.平時就練習如何開口拒絕

在進行性教育時,我們會告訴孩子哪些情況可能具有危險性,讓他們練習說出:「不行,我不要。」就像這樣,覺得拒絕他人很困難的話,就試著在平時練習看看「這件事我有點難答應」、「不行」等拒絕用語吧!反覆的演練將會在實戰中發揮效果。

4.果斷地表達拒絕之意

拒絕時,把結論放在開頭,簡單明瞭地講清楚。如果自己還在猶豫,當然可以給對方留有餘地,但若已有確定的意向,那麼最好不要給對方說服我的機會。別忘了,明確的拒絕也是體貼對方的行為。

拒絕他人時,經常會擔心對方會不會覺得我很無情、彼此的關係會不會因此決裂,或者對方是否會認為我能力不足。整體而言,對方很少會產生我們預想的負面感受。當然,有時就算我們考慮到各種情況,鄭重地予以拒絕,但對方還是會失望,甚至顯露出不友善的態度。這種時候,我們必須提醒自己,對方的行為、反應與我無關,我們無法連他人的情緒都一併扛起。

(本文出自《懂了以後更輕鬆的心理學:心理諮商專家精選最有感15個議題,克服拖延症、完美主義、自卑、過度擔憂的日常練習》,大好書屋)

上一篇
閱讀如何幫助主管創新?遠東商銀數金事業群副總:不只讀,還要建立實踐機制
下一篇
為什麼你的團隊氣氛和諧,員工卻不敢提意見?提升績效,主管該排除這 4 種問題|《愈吵愈有競爭力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