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集內容
(Tips:需要影片字幕的話,請打開播放器右下點擊「CC」)
這次挑選的書是《與時間有約》,英文書名叫作《First Things First》。書名的第一個 first是形容詞,後面的 things 則是指很重要的事,第二個 first 像是副詞,用來代表重要的事情應該優先做。整本書就是希望你,要事第一,或者說要事要緊辦。
本書共有3位作者,最重要的作者是史蒂芬.柯維(Stephen
Covey),他有另外一本更廣為人知的著作叫作《與成功有約》,銷售量破千萬。另外2位是一對夫妻,叫作羅傑.麥立爾(Roger Merrill)和 瑞貝卡.麥立爾(Rebecca Merrill),都是史蒂芬.柯維的創業夥伴,也是好朋友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養成習慣「要事第一」,學會如何做好時間管理
《與成功有約》在大概80、90年代在全世界都很知名,台灣很多商界人士應該十分熟悉,他的英文書名叫《高效人士的7個習慣》,如果講出其中的某些習慣,你可能都曾經聽過。
- 第一個習慣「主動積極」:做事情不只是積極(active),你還要再 更主動(proactive),自主擴大人生的影響力。
- 第二個習慣「以終為始」:在想事情的時候,需要倒過來想。
- 第三個習慣「要事第一」:也就是本書《與時間有約》想談的概念。
- 第四個習慣「雙贏思維」:你一定很常聽到 win-win,這其實是幾十年前柯維一再強調的習慣。
- 第五個習慣「知彼解己」: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,這個觀點在中西方都是相通的。
- 第六個習慣「統合綜效」:我們要追求的不是只有自己好,而是希望大家一起好。
- 第七個習慣「不斷更新」:就是不斷地自我改造,就像是日系品質管理的思維。
在這個7個習慣裡面,柯維有一個滿大、終身的一個思想的系統,而這本《與時間有約》裡,就是擴大第三個習慣,希望你學會怎麼管好時間。人在出生時會有依賴性,像是嬰兒會依賴父母,但後來先進入獨立期,再進入互賴期。這表示人不能離群索居,所以柯維強調我們不是只追求人生的成功,也會追求公眾的成功、追求大家一起成功、家人一起成功、同事、團隊一起成功。
掌握這個思想體系之後,再閱讀《與時間有約》就會知道,他不是告訴你枝微末節的小技巧,而是希望你用比較大的框架,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、工作和整個職涯,以免你某一天發現自己成就了很多事情,卻還是很空虛。
我會分成三個部分來分享這本書,第一個部分先談談「第四代時間管理」。你一定會好奇,那第一代、第二代、第三代是什麼?
如何規劃生活時間表?利用價值觀管理、分配時間
第一代時間管理
你會本能想,今天要做什麼?比方說今天要上學、要去補習、媽媽叫我買個醬油,這個就是第一代時間管理,你可能會把要做的事情寫在記事本上,或是用便條、備忘錄、家庭備忘錄、紀錄明天的待辦事項。
第二代時間管理
後來開始覺得事情有點多、記不得了,必須把它寫在行事曆上。我比較年輕的時候根本不用記事本,也不用 Google Calendar,很輕易就記得星期二有一個約,星期四有另一個約。可是漸漸地發現,事情多到記不得了,現在我跟同事們的互動就是有事找我,就發一個 Google Calendar 的邀請給我,讓我按表行事。第二代時間管理強調的是行事曆跟日程表,有一定的時間觀念,知道自己要守承諾、記得要約,應該很多人是處在這個階段。
第三代時間管理
再更進步一點。以前有朋友跟我說過,不能開放所有人來填你的行事曆,不然你就會被事情追著跑,一定要去判斷哪些事情該 say no,排出輕重緩急。
我相信很多人會每年打開一本新的行事曆,列出今年的重大目標,在設定每一季該完成什麼,而這些都是奠基於心裡有更長遠想完成的事情。這就已經有輕重緩急的概念,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像漫無目的的飛鏢亂射,把行事曆填滿。到第三代已經不錯了,已經有年度目標,甚至有10年目標、 20年目標,那第四代是什麼?
第四代時間管理
本書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它不要你管理時間,而是要你管自己的人生價值觀。舉個例子,比爾.蓋茲(Bill Gates)在自己的 podcast 談了自己很後悔的事,就是沒有拿出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。他希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能夠與他們共度假期和周末。想想看蓋茲已經是多年的世界首富,事業如此成功,行事曆也管得很好,但如果依照你的價值觀去分配時間,最後就算把所有的時間都填滿了,活得非常有效率,有一些事情你卻可能一輩子都沒有去做它。
柯維一直倡導根本不是時間的問題,一切都是「你的原則,決定了你的選擇」。這個部分希望你可以想一想自己在哪一代時間管理?你嘴巴上說著輕重緩急,但是你的行為卻是避重就輕嗎?以上是第一個部分,希望大家會喜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