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討厭聽到別人說我壞話。當我的努力得不到認同、聽到有人在背地議論我能力不足,或者被人不明就裡地誤會時,我一定會感到傷心和委屈。
困在他人導向劇本的人,總是對別人的批評特別敏感。他們會用力撢去衣服上不存在的灰塵,雙手環抱在胸前,像是把批評放在心上,而不是把手插進口袋當作沒這回事。得不到認同本身就不僅令人難過了,這樣的人還會把問題放大,認為一定是自己不夠完美。
他人導向的人要是得不到期待的評價,首先會否定一切,認為哪裡出了問題,甚至大發雷霆,不斷逼迫自己做些什麼,以此證明對方的想法是錯的。然而,我們必須知道的一點是,這麼做的話,等於是把時間大量消耗在滿足他人的需求上。
想要轉換到內在導向劇本,就必須適當過濾他人的意見和勸告。這不是要你置之不理,而是希望你不要為了逃避現實讓自己精疲力盡,或是耗費太多的時間精力推翻他人的評價。
大概是在我快三十歲的時候,我第一次在一家大企業舉辦研習課程,能夠登台演講,某種程度上算是一種里程碑。我的工作殘酷的一面就是,授課結束後馬上就得接受評價,看我能拿到滿分五分中的幾分,那天的演講也不例外。
共同授課的前輩交給我一份回饋單,上面有我的得分和評語。「我真的有這麼差勁嗎?」看完之後,我不禁這麼懷疑,因為這是我不願意承認的結果。「年紀太小還不太懂的樣子」、「強迫參與互動,覺得不太舒服」、「前一節課的講師比較好」等等評語,狠狠地搧了我好幾個耳光。
好幾個晚上我都難以成眠,我為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感到愧疚,擔心前輩會怎麼看我而瑟瑟發抖,也一直覺得胸口疼痛、消化不良,甚至連其他的課也不想上了。
那天的課只是眾多課程之一,也是我第一次嘗試的主題。雖然我已經有多年的演講經驗,但從來沒在大企業舉辦過相關主題的研習課程。就算我在其他講座上一直都收過不少好評,然而一旦落入他人導向的陷阱中,再多好評也無濟於事。
先適當過濾他人的意見和勸告,再檢討自己
從這件事情中,我領悟到了一點,那就是不該將他人批判性的回饋照單全收。如果不能正確切割自己應當負責的部分,就會在他人導向劇本的漩渦裡拚命掙扎,直到最後厭倦一切,一走了之。
首先,如果有人對你說了不中聽的話,就應該把其中的一半還給對方。我們或許認為忠言逆耳是很自然的,但你可以當成對方是為了自我滿足才這麼說。
在意我年紀的人,想要的是經驗豐富的講師;因為被迫參與互動而感到不舒服的人,其實希望講師讓他坐在原地,不要管他。知道他們實際的想法以後,你就沒必要把他們的不滿當成自己的責任,而是應該物歸原主才對。
這麼一來,問題就只剩下一半了。接下來你可以把現在還做不到的事情,再刪去一半。在我收到的反饋中,經驗和經歷不足是事實沒錯,但這不是我夜不成寐一蹴可幾的。所以,先不理會這部分的意見才是正確的作法。
好,現在只剩下四分之一了,這就是我們可以花時間努力的事情。 這當中一定有我也贊同、對我有幫助,以及我能做到的事情。 那時的我,一心想把事情做好,結果卻越發焦躁。不僅說話的速度變快,還迫不及待提出問題。只要一緊張,我的聲音就變得更大聲、更尖銳刺耳。
我花了很多時間,尋找今後改善自己演講的其他方案。我練習了先以深呼吸緩和焦躁,再從容地環視一圈坐在我前面的人,然後露出自在的笑容。在這開場的五分鐘裡,我可以先計畫並準備自己要做什麼來適應陌生的環境。
當我被他人的批評壓得喘不過氣時,連好好站在講台上都很困難,因為感覺台下的人似乎在說我沒有資格上台授課,我灰心到不知道自己能否繼續這份工作。但是,自從我開始按照上述方式練習,上了幾次課之後,拿在手上的麥克風也感覺輕省多了。
假設我們本來是一座完美的雕像,最開始也只是一團石膏,沒有具體的型態。如果浪費大把時間在意這些隨口說說的批評,等於是任由他人東一槌、西一槌地敲敲打打,最後我們只能拿著鑿子,按照各人各自的期待勉強下手雕刻。如此一來,不僅無法展現獨具魅力的自我風格,也會毀了這座雕像。
鑿子和槌子都握在你的手上,哪裡要切割、哪裡要雕琢,都該由你自己來決定。他人的批評有時像一塊磁鐵,千萬不要被吸過去。當我們卸下不屬於自己的包袱,就可以把時間活用在自我成長上。
(本文出自《我為什麼老是說這種話?》,好人出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