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集重點
  1. 設定目標時,盡量訂中期目標,不要訂太近的。否則很容易檢視時,發現自己一事無成,會讓你很容易放棄。
  2. 如果你發現自己5年前,跟現在已有很大改變,應該要對5年後的自己,有更樂觀的期待。
  3. 人在回想過去時,往往會後悔當時沒有去做某件事,而不是後悔做了什麼。原因很簡單,做了出錯還可以改,但是沒做就無法重來。
出版社:遠流 買書去

本集內容

(Tips:需要影片字幕的話,請打開播放器右下點擊「CC」)

工作和人生的各個面向,遇到困惑、停滯、卡關或低潮時,你會如何尋求突破?為什麼即使徵詢了很多意見、嘗試了很多方法,現況始終沒有太大改變?在遠流出版社的《大局思維》和《聰明思考》當中,透過行為經濟學、心理學等上百個已經過科學驗證的理論,你可以看清自己的盲點、破除別人的偏見,有更清晰的頭腦和思維,做出更明智的決策,成就更好的自己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各位讀者朋友好,我是《經理人月刊》總編輯齊立文,很開心今天又來分享最近讀到的兩本好書《大局思維》與《聰明思考》。我在選書時有點私心,因為我想要想事情有大格局,也希望成為能夠明智思考、做出明智決策的人,我完全是先被兩個書名吸引。

當然我把書找來看,又被兩位作者的背景進一步說服。首先《大局思維》作者葛蕾絲.洛登(Grace Lordan)是倫敦政經學院(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)行為科學副教授;《聰明思考》作者李查‧尼茲比(Richard Nisbett)是社會心理學博士,現在是密西根大學(University of Michigan)社會心理學教授,他們歷來都彙整了非常多心理學、科學、社會科學理論,但是兩人不是只在象牙塔裡做研究,也把它們應用到人生,像是職場、家庭、生活、就業等等

從自身偏誤,發掘人生卡關的原因與解方

不過,我本來以為《大局思維》在講策略,或如何擁有大格局的思考,其實內容主要如副標「如何達成有利的職涯擴張目標」,完完全全在講職涯規畫,做法是應用行為經濟學理論,讓你在規畫職涯時參考。

《聰明思考》談的範圍更廣,包括經濟學、統計學、心理學、行為經濟學。我把兩本書合在一起講,是因為我找到了某種程度的重合。人在想改變時,很多時候會覺得力不從心,或有雄心壯志,但最後都不太成功。所以你常常想要再試,這好像是人性普遍的需求或追求:我想要更好的自己、一個進階版的自己,尤其是在年初年底,總是會有這樣子的想法,但到底為什麼?

不管這兩本書是從哪個學科領域來解釋,都讓我感覺,有時候沒辦法改變自己,但其實大部分的偏誤、認知上的偏差,大多來自於自己。尤其是《大局思維》提到,有80%是你自己要決定的

大目標要訂中長期,太短的容易放棄

大家在規畫職涯,或想成就更好的自己時,到底有哪一些是卡關的?在《大局思維》裡面,有6個步驟可以改變你的職涯。

它第一個就說到,你要訂很大的目標,我先把這個「big」,就是「think big」這件事情定義清楚。他希望你在設定目標時,訂的是比較中期的目標,不要訂太近的。如果目標太近,你就很容易檢視時發現,天啊!我怎麼還是一事無成?例如,我3個月後,每一天都要去健身房跑步。要是今天就沒有達成,明天你很可能放棄。

《大局思維》的作者洛登,常在倫敦政經學院的課堂上,請學生做以下思想實驗:試著想想看 5年後的自己,會怎麼樣?接著,回想5年前的自己又是如何?結果發現,大部分的人回想5年前跟現在,前後有什麼差異的清單都比較長,也就是說,人在5年間是會有非常大的改變。

可是,從現在預想未來後5年的自己,大家寫出來的清單都很短,也就是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想像,甚至會覺得,大概不會有太大改變。然而,如果你發現自己5年前跟現在,已經有很大的改變,應該對於5年後的自己,要有更樂觀的期待。我覺得這某種程度上,也回應了為什麼我們好像想改變,但常常缺乏動力、沒有信心。

《大局思維》的大格局比較是這樣,並透過行為經濟學的方法,幫你破除一些迷思,以及應用一些工具,靠著小小的步驟改變。而不是老著想說,要立刻跑完全程馬拉松,或立刻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。就像《大局思維》的作者,她給自己訂的一個中期目標,就是要寫這本書。她先有大目標後,透過日常的每一天如何排計畫,做到這件,書中非常完整地告訴你怎麼訂這些計畫。

貝佐斯創辦亞馬遜,起源於「最小後悔法則」

我之前看到,亞馬遜(Amazon)創辦人傑夫.貝佐斯(Jeff Bazos)在他的書中,分享他年輕時為何決定離開華爾街,高薪投資銀行的工作,決定創辦當時沒人看好的網路書店。當時是1995年,貝佐斯快30歲,他就看見網際網路的成長率非常驚人(2300%),被這個數字驚豔了,最後決定開網路書店。

但是,全世界都覺得他瘋了,他做投資銀行賺很多錢,也快結婚了,他父母也覺得他瘋了。他決定做這件事是受到了一本書的啟發,日裔的英國籍作家石黑一雄的《長日將盡》。當中主人翁在回顧自己年輕時,一路以來做的每一個決定,好像都有一種後悔,喜歡一個女生沒有去行動,該做什麼都沒有去行動。貝佐斯得到很大感觸,他就訂了一個「最小後悔法則」。

他說,人生不要後悔,當我80歲,好像不太會去想29歲時,怎麼去做了一件那麼蠢的事,反而會想當時怎麼沒有去做那件事。反正我都活到80歲也好好的,但那時候冒個險、闖個禍又怎麼樣呢?這是貝佐斯讀書經歷的法則。

會令你後悔的,往往是「不作為偏誤」

行為經濟學用科學的方式驗證了這件事,一個叫作「不作為的偏誤」,一個叫作「行動的偏誤」。亞馬遜有個重要的領導原則「bias to action」,就是你對於去行動、去做事有偏見,會更傾向於去採取行動。

而不作為的偏誤,是因為你不想改變,可能會想我年紀那麼大了,現在做太冒險了,雖然不滿意現狀,但過得也還好;或是,我放棄那麼好的工作,去做我真心想做的作家、寫詩,別人會不會覺得我瘋了?會有不作為的偏誤往往是礙於沉默成本,像是我己經花了10年在學校教書,現在要轉換路徑,那我不會很可惜嗎?這些年來的積累算什麼?

不過,在學術上的研究,發現人在回想過去時,比較多人會後悔自己沒有去做,而不是後悔做了什麼。原因很簡單,因為你做了,錯了還可以改,可是當你50歲,發現自己30歲那年沒有做重大決定,卻再也回不到30歲,就會非常後悔。人在做很多決定時,其實不少是受到自己心理偏誤的限制。

這某種程度上,也跟矽谷一些創新精神很相符,它希望你趕快去做,失敗了趕快改,現在很多新創都做pivot,轉路徑、軸轉。為了不讓自己追悔莫及,可以參考最小後悔法則,或者是關於行動或不作為的偏誤,這一些心理學上的觀念,給自己一些勇氣和啟發。今天就講到這裡,謝謝。 


▶點此購書去


▶點此購書去

‧Icon images in the video are all from Flaticon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