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集內容
(Tips:需要影片字幕的話,請打開播放器右下點擊「CC」)
你有做筆記的習慣嗎?會不會有時東寫一點、西寫一點,沒有一套系統性整理的方法,甚至寫完就忘了?這次新書快讀介紹遠流出版的《卡片盒筆記》,來自一位德國教授自創的筆記術。透過聰明筆記,可以幫助你寫作,促進思考與學習。
#筆記術 #創意思考 #個人成長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大家好,我是《經理人月刊》資深採訪編輯林庭安。《卡片盒筆記》中的筆記法,是由德國社會學教授尼可拉斯・魯曼(Niklas Luhmann)所自創。
自創卡片盒筆記,公務員獲得博士學位
魯曼原本是公務員,下班喜歡看書,看的書非常多元,哲學、組織理論、社會學等領域都有涉獵。只要讀到某個喜歡的點,就會跟我們一般人一樣 ,寫下覺得值得記下的東西。
其實滿多人都有這個習慣,只是魯曼的方式比較特別,他不是在書裡畫重點,或把筆記分門別類,而是把筆記都寫在一張張卡片上,並在角落寫編號,放在同個地方,這就是所謂的卡片盒筆記。
一開始他做筆記的習慣,跟一般人一樣,把筆記寫下、集中在一起。但後來他發現,這樣做筆記沒有意義,因為他認為,筆記如果要發揮價值,必須彼此串聯,才會引發新想法。
他因此開發了卡片盒筆記,讓他這個沒有社會學學位、也沒有博士學位的公務人員,透過這個筆記法得到所有資格,成為畢勒費爾德大學(Bielefeld University)的社會學教授。而他在教書的30年,出版了58本著作,涉及各種類型,而且在他過世後,還有6本書以他的名字出版,這些內容都出自於他的卡片盒筆記。
德國許多社會學家,對魯曼的工作流程非常感興趣,研究他的工作方法之後,推斷他多產的祕訣,就是他自創的筆記方法。《卡片盒筆記》作者申克・艾倫斯(Sönke Ahrens),歸納整理出卡片盒的使用原則,再利用一些心理學分析,說明這套方法為什麼可以幫助寫作。
卡片盒筆記3大類別
卡片盒的原則就是,一張卡片寫一個想法,而且要非常精簡。筆記總共分成3個類型:
1.靈感筆記:也是暫時性筆記。我們走到一半突然有些新想法,就可以用靈感筆記寫下來。你不用擔心要寫什麼,想到什麼就寫什麼。
2.文獻筆記:你可以想像成我們過去的讀書筆記,像是你看到文章的一段文字非常吸引你、可以觸發新想法,就將原文或自己產生新點子寫下。記錄方式是卡片一面寫你的筆記,另一面寫出處(例如:《經理人月刊》第 XX期第OO頁,或《卡片盒筆記》129頁)。
3.永久筆記:這是卡片盒最主要的筆記,必須寫得像是要給別人看一樣,就算過了很久,你看到你的永久筆記,還是知道自己在寫什麼。魯曼的永久筆記精準到,他的出版文字就跟永久筆記,長得幾乎一模一樣。
永久筆記的來源,來自於前2種(靈感筆記、文獻筆記)。魯曼每隔一、兩天,就會查看自己寫的靈感筆記,想想看這個東西,與他目前寫作的內容,是不是有什麼相關。把自己的想法、評論、看法寫在新卡片上,一個想法寫一個筆記。當你寫完一個永久筆記,就可以把靈感筆記丟掉,因為現在你的筆記都已經歸檔,等於卡片盒裡是最重要的筆記。
以編號整理筆記,避免限縮資料發展性
卡片盒筆記會隨著你的閱讀時間、生活經歷不斷增加,當筆記累積到一定程度,你會發現幾乎沒有一條筆記是單獨存在的,它可能會跟另外一個筆記相關,或有上下文的脈絡。
另外的特別之處是,魯曼不是用主題性來整理筆記,而是幫這些筆記編號。這些編號沒有特別意義,只是方便辨識筆記間的關聯。比方說 如果你看到跟「完美主義」有關的內容,過去我們整理筆記的方法,可能是把它歸類在「完美主義」底下。
但是,「完美主義」這個主題,可能會延伸出「拖延症患者」或「冒牌者症候群」。如果用主題性歸類,就會限縮這個資料的發展性,因此魯曼用抽象的編號代替分類,像是1、2、3、4。
當一個筆記跟另外一個筆記相關,或直接指涉,他會把新的筆記放在後面。假如與4號筆記有關,就把新筆記編號5號。如果本來就有5號的筆記,就改編成4A、4B、4C。
由下而上發展主題,從筆記連結找出新想法
魯曼要新增一個筆記時,會先查看卡片盒,看看裡面的筆記是否有關聯,如果有關就結合2者。所以卡片盒之所以有用,是因為我們過去整理筆記時,是由上而下來整理。但卡片盒筆記是由下而上來發展主題。你在卡片盒裡不斷新增筆記,只要整理當中相關的筆記,就有機會找到新主題。
舉例來說,編號4裡,可能有4A、4B到4Z,你把它們全看完,就有可能找到,原來有這個內容相關的主題,也不會有不知道要寫什麼,或內容不夠的問題發生。
這集就介紹到這邊,下一集我們會談談,為什麼卡片盒筆記與寫作有關。
‧Icon images in the video are all from Flaticon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