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集重點
  1. 如果能在工作崗位上,做需要你做、而不是只做想做的事情,就有可能一路發揮影響力。
  2. 為何需要影響力工作者?因為面對的問題愈來愈棘手、角色不明確、碰到意料外的障礙、目標常變動、工作能力的需求增加。
  3. 影響力工作者的特點:做需要做的事情、能領導與也能被領導、堅持解決問題、懂得尋求回饋並調整、與他一起工作很輕鬆。
出版社:時報出版 買書去

本集內容

(Tips:需要影片字幕的話,請打開播放器右下點擊「CC」)

今天要分享的書是時報出版的《影響力習慣》,作者是莉茲.懷斯曼(Liz Wiseman),她入選了2019年50大管理思想家(Thinkers 50)。本書英文書名是《Impact Players》,要探討的是,能力相仿、也能把事情做好的人當中,為什麼有些人能發揮比其他人更大的影響力?其實就是因為他們做事情的習慣和心態不同。

本書可以給你2個好處,第一是可以學到如何改善個人的有效性。第二,當一個更好的領導者,因為你能做出更大貢獻,並帶領團隊發揮影響力

誰適合閱讀?首先是想更上一層樓的個人工作者,可以學習發揮影響力的工作態度和習慣。另外也很適合主管用來辨識影響力成員,培養他們發揮影響力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讀者朋友好,我是《經理人月刊》副總編輯張玉琦。《影響力習慣》要講的是才能相仿,但影響力差距很大的人當中,究竟有什麼不同呢?

書裡把個人工作者分成3類:高貢獻工作者,能做超出職責範圍、工作內容的影響力;一般工作者的才能不錯,表現也很好,能把交代他的事情做好;低貢獻工作者的表現,會低於他的能力水準。作者訪談了非常多高階主管,她提煉出了高影響力、高貢獻的工作者,與低貢獻工作者幾個巨大的不同。

做需要你做的事情,也能發揮影響力

首先,分享幾位高貢獻影響力工作者的故事。第一個主角叫佩德曼,從小就想走上演員之路,她第一次真的當上演員,是扮演一位女演員助理的角色。這齣劇結束之後,她這位女演員的家裡需要一個保姆。保姆跟她的演員職志其實相去甚遠,但她認為,這就是現在需要她做的事情,所以她立刻自告奮勇。

這位女演員也覺得和佩德曼相處非常愉快,就聘請了她當保姆。佩德曼的表現非常好,很快地,就開始幫女演員安排演出的時間,甚至幫忙審閱劇本。不久之後,甚至跟這位演員的老公(也是一位演員),一起錄podcast,還得了獎。

佩德曼的故事的啟示是,如果能在一個工作崗位上,不見得做你本來想做,而是做需要你做的事情時,其實有可能一路發揮影響力

能做超出職責的工作,大家都搶著要你

第二個位主角叫米拉多,他是位手術技術員。這個工作的內容,是在外科手術房裡,負責排列手術器具、遞工具給外科醫生的人。看得出來,他並不是手術房裡的領導者,但所有外科醫生都非常希望米拉多加入團隊,為什麼?

因為米拉多可以按照今天要開的手術,把工具都排好;在醫生告訴他想要什麼工具前,就已經把那個工具拿在手上;他甚至能按當時的情況,給醫生現在該使用什麼工具的建議。米拉多可以做超過他職責範圍、發揮更大影響力的工作。

高影響力工作者的特點

接下來我們來談一下有影響力,能發揮大影響力的工作者,跟一般工作者之間可能有幾個差別:

1.做需要做的事情:他會做需要他做的,而不只是職責範圍內本就該做的事情。

2.能領導與也能被領導:在需要他解決問題時,他會站出來領導。解決完問題後,他又願意退回去做一個team player。

3.堅持解決問題:遇到問題時,能堅持到底,而不是立刻就上報,或把問題丟給主管。

4.尋求回饋並調整:當你在做事時,常常會遇到這件事跟以前做事的方法不同,以前的方法行不通了。所以你要一直尋求回饋意見,持續改進才能做得更好,才能解決問題。

5.一起工作變輕鬆:與高影響力者一起工作,會讓工作變得很輕鬆,而不會覺得很沉重、負擔很大。

為何需要高影響力工作者?

1.棘手問題:現在面臨到的挑戰,會比以前更加複雜。比如說,你可能會遇到超越工作範圍的問題,光是把你被交代的事情做好,並沒辦法解決問題。

2.角色不明確:這個問題不知道該由誰來負責,可能不由任何一個人負責,但一定要有人主動站出來解決它。

3.意料外的障礙:你以前做事情的方式,現在會遇到阻礙,所以不能只堅持做過往擅長的事情。

4.目標常變動:比如說,公司的策略又改變了,原本今年叫你做這個,明年又叫你做另一個。你必須要接受「我的目標會不停改變,會視需求的狀況改變」,所以要懂得調整自己的目標跟工作方法。

5.能力的需求增加:工作對你的要求,往往會比你能力增加的速度還快。因為你的工作難度不停提升,會比能力的提升速度更快。

基於以上種種因素,會非常需要有影響力的工作者,他會把以上這些挑戰,都視為是做出貢獻的機會,而不是威脅到他工作的大威脅、危機。你能把剛剛講到的都視為機會,就已具備影響力成員的基本心態了。

習慣一:做需要你做的事情

你是做自己的工作,還是會做需要你做的事情?我們常常會抱怨主管說,他只想員工都聽他的指令就好。其實完全不是,作者做了很多訪談發現,主管最討厭的就是「只等著我叫他做事情」的員工。主管最喜歡的是自動自發、自己會找事情來做、知道現在該做什麼事情的員工

要做到這件事情,必須知道的事情是:現在對於組織或主管來說,最優先的事情是什麼?組織跟主管的價值觀是什麼?哪一件事情是最優先的目標?對主管而言,你最被賞識的能力和技術是什麼?你做什麼事情最能解決他的問題?組織現在的商業模式是什麼?你要怎樣在這個商業模式中,扮演一個你的角色。

這些都要倚靠「向上的同理心」,這是什麼?你能用你的主管、你的主管的主管的眼睛來看事情。你去理解你主管的挫折,超越你對主管的挫折。有時覺得主管不理解自己,就會有種挫折。

你要超越你對主管的挫折,去理解你的主管、你主管的主管,他們可能有什麼挫折及挑戰?從他們的觀點來看事情之後,就可以理解到,他們到底需要我做什麼事情才能成功?我要怎樣可以讓他們的工作更容易。

有這種向上的同理心之後,你就可以開始發揮影響力,核心歸結到一件事情:書中叫作WIN(what's important now),你永遠都去理解,對於組織、你的主管來說,現在最重要的是什麼?這可能會不停地改變,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要回來看,你有沒有跟上組織或主管的議程。

如果你有跟上議程,你就會發現,你很容易得到資源、跟主管要求時間,他都會給你;跨部門合作會比較順利。但如果相反過來,如果你跟主管要求時間都未果,你也得不到資源、跨部門合作有點艱難時,你就要去體會,自己是不是有點離開組織的議程了。

干擾因素

有什麼事情,會阻止你做需要你做的工作呢?

1.只做職責內的事:如果你認為,我有我的職責所在,我只願意做我被交代的工作,或我認為「那是我的工作」的工作,就會干擾你做需要做的事情。

2.只做喜歡的事情:只想追隨熱情,意思是總只做喜歡、擅長的事情。但你要做應該是,對組織或主管重要的工作。太重視追隨熱情,反而會妨礙你做需要做的事情。

安全準則

做需要做的事情,常常會離開你的工作職掌,所以要有一些安全準則。

1.取得主管許可:如果要去做那件事時,得取得主管的許可。

2.讓主管掌握狀況:永遠跟你的主管保持聯繫,讓他知道你現在的進度如何、做的狀況如何。看看主管是不是一樣許可,或支持你做這件事情。

3.與所做保持距離:有時要抬起頭來想想,現在組織還認為這件事情很重要嗎?還是目標已經改變了呢?我也許不會再繼續做這些事情。

隨時有這3個提醒,你就可以發揮最大的影響力。今天就分享到這邊,下一集會繼續談其他的影響力習慣,謝謝。



‧Icon images in the video are all from Flaticon.